財團法人新北市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公 -- 專題四.文化系列專題(二)三峽祖師廟信仰源流 祖師生平、事蹟
正在加載......
 
 
 
最新消息 交通資訊 導覽地圖 連絡我們
三峽 祖師廟
三峽 清水祖師公
 
認識奉祀神祉
本嚴簡介
宗教藝術
社教公益
專題報導
文化導覽
最新消息
本巖年度行事曆
董監事會
活動相片集錦
交通資訊
導覽地圖
連絡我們
 

專題四.文化系列專題(二)三峽祖師廟信仰源流 祖師生平、事蹟

      三峽祖師廟文化系列專題(二)
      三峽祖師廟信仰源流 祖師生平、事蹟
       清水祖師俗稱【祖師公】,原是宋代的一名僧人,圓寂後逐漸演變成為閩南地區有影響的佛教俗神。清水祖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現存最早的有關清水祖師生平的文獻資料是宋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邑令陳浩然撰寫的<清水祖師本傳>。祖師生於永春縣小姑鄉,陳其姓,普足其名也。幼出家於大雲院,長結庵於高泰山,志高槁薄、外厭繁華。聞大靜山明禪師具圓滿覺,遂往事之。道成業就,拜辭而還。師曰:「爾營以種種方便,澹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囑之。曰:「非值精嚴事,不可以有此」。祖師還庵,用其師之言,乃勸造橋樑數十,以度往來。後移庵住麻章,為眾請雨,如期皆應。元豐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劉氏相與謀曰: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比請而至.雨即沾足,眾情胥悅,咸有築室請留之願,乃於張岩山闢除菑翳,剪拂頑石,成屋數架,名之曰清水岩,延師居焉。以其年,造成通泉橋、谷口橋,又十年,造成汰口橋、砌洋中亭,糜費巨萬,皆取於施者。汀、漳時人有災難,接往禱焉,至則獲應。祖師始至,岩屋草創,凡三經營,乃稍完整。岩東惟棗樹一株,祖師乃多植竹木,迨今成蔭。其徒弟楊道、周明、於岩隈累石為二窣堵,臨崖距壑,非人力可措手,蓋有陰相之者。劉氏有公銳者,久不茹葷,堅持梵行,祖師與之相悅。一日公銳至,輒囑以後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無益」,說偈訖,端然作逝,享年五十七歲,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十三日也。
       關於清水祖師的俗名,<清水祖師本傳>記載,祖師生於永春縣小姑鄉,陳其姓、普足其名也。永春縣小姑鄉為今福建永春縣岵山鎮鋪上村,據當地珍藏的«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記載,清水祖師俗姓陳,名容祖,<清水祖師本傳>中所謂名普足,實際上是法名,非俗名。在民間,關於清水祖師的俗名還有「陳應」說、「陳昭」說等。
       【清水岩志略】傳略:神姓陳,名普足,永春小姑鄉人,為宋理學名儒,溫凌陳知柔,字體仁號休齋之裔,父某,母洪氏,幼出家大雲院,長結廬高泰山,更入大靜山,事明禪師,業成辭還,命之曰爾營方便,澹足一切,且授以法衣曰,非致精嚴,勿衣此,既歸,乃造橋樑,以便往來,後移居麻章庵,祈雨應期,元豐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劉氏謀於眾,延神至,甘霖隨沛,眾圍築室張巖山,即今之清水巖,請駐錫焉,是年造通泉橋,谷口橋,又十年造汰口橋,日或砌洋中亭,糜費巨萬,取於施者,汀漳災難,往禱獲平,神最善劉公銳,一旦囑劉曰,形骸外物,漆身無益,說偈畢,端坐而逝,臘五十有七度,生於仁宗二十年即慶曆五年,已酉正月初六日,涅槃於建中靖國元年,辛已五月十三日,年五十有七歲,越三日,神色不改,鄉人運石甃塔,築亭於巖後,刻木肖像以祀之,楊道削髮奉香火,後復分身應供,見影食羹,稱靈,蓋其禪履戒行,得自真空寂滅之表,非世情所能測也。
       關於清水祖師主要功績,從<清水祖師本傳>記載來看,其主要功績有二:一是熱心於慈善事業,他在永春時,勸造橋樑數十,以渡往來。在安溪時,又募化勸造通泉橋、谷口橋、汰口橋等,清水祖師一生勸造數十座橋,既實踐了佛教的濟人利物、廣種福田的教義,而對百姓而言,修橋鋪路是功德無量的善舉,符合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的原則,所以得到百姓的敬仰甚至崇拜也是很自然的事。二是清水祖師在世時,以祈雨經常獲應而聞名,在百姓看來,祈雨獲應是因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所以百姓賦予清水祖師以神奇甚至神秘色彩。 從清水祖師信仰的宗教屬性,一部份學者認為屬於佛教信仰,也有人認為屬於道教信仰,還有人認為是一種純粹的民間信仰,從清水祖師的生平來看,屬於佛教是毫無疑義的,清水祖師去世後,演化成佛教俗神為百姓所崇拜,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演化為民間信仰,當然在清水祖師崇拜活動中,不可避免摻雜一些道教形式。
     
朝廷勅封
       依清水岩志、清水祖師公因神蹟顯赫、受朝廷封號四次、勅封牒文:
       第一次勅封牒文:宋隆興二年、敕封昭應大師
       尚書省牒禮部申准都省批下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寺、父老姚添等狀乞給降本州清水寺、坐化真身陳普足、賜昭應大師勅牒事,後批送部堪當本部檢准、紹興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勅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省附下福建路轉運司奏據泉州府中、安溪縣父老姚添等狀伏覩清水寺真身菩薩、元系本州永春縣人、陳普足、少年於大雲院出家、誓願剪髮為頭陀苦行、於高泰山結庵修行坐化。本縣亢旱、禱其感應、乞保奏朝廷特加優獎、本司牒委漳州府龍溪縣主簿分品前去體究,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保名屬實、再委本司財計官趙不斉、覆行按實、得見委有靈跡、顯見保名事實、本司保名是實、本部尋行、下太常寺勘會去後,據本寺申檢准條節文道釋有靈應、合加封號者、並加大師二字,每加二字勘會、今來福建路轉運司保奏到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寺、道者陳普足、禱祈感應、乞賜封贈上件條合封二字大師、今欲擬昭應大師、禮部今欲依本寺所申事理施行更合自取。朝廷指揮伏候指揮三月二十三日奉聖旨依禮部所奏、本部契勘合今來泉州軍父老姚添等狀乞給降本州清水寺、坐化真身陳普足、賜昭應大師勅牒檢准,紹興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指揮道釋封大師合降尚書省、勅今堪當姚添等所乞合給勅牒、伏乞朝廷給降年施行、伏候指揮牒奉勅宜賜昭應大師牒至准勅、故牒、 南宋隆興二年 日牒、參知政事 王押、參知政事 周押。
       第二次勅封牒文:宋淳熙十一年、勅封昭應慈濟大師。
       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省牒禮部狀准都省批下福建路轉運司奏、本書先據泉州府安溪縣申迪功郎政事仕林時彥等聯名狀伏見本縣崇善里清水寺勅封昭應大師、祈禱感應、有功於民、乞照明州天童正覺大師、福州雪峯沙湛大師、九峯山慈濟大師等於元封上更增美號併賜塔額旌表顯應、縣司保明備申本州尋委永春縣主簿迪功郎黃慣前去覆實、今據黃慣申躬親前去清水寺地頭、呼集鄉宿父老劉丕績等審實據供、昭應大師祈禱雨賜、無不感應、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保民是實申本州、保民是實申本司、尋依條牒、委鄰州興化軍差官前去地頭體就、取見前後、委的有何靈應、功蹟顯著、忠及漁民、載載典 祀不保淫祠、今來所陳是真、不是泛常靈驗、所乞加封爵號於條有無違礙、逐一從本軍堪當指實保明供申、次據興化軍申牒莆田縣依前去體究、今據莆田縣丞迪功郎姚僅申躬親前去泉州軍、安溪縣清水寺喚集地頭鄉鄰劉丕績等體究到昭應大師、係泉州府永春縣人族姓陳、名普足再生之日惟以造橋鋪路為業、造成大石橋十所、未嘗憚勞、建中靖國元年遷化之後、英靈如在、凡人有疾病時有雨暘及盜賊之擾、隨禱隨應、紹興二十六年以前顯應事蹟、乞保父老姚添等陳乞推恩封號已蒙保奏、至龍興二年十月內准。勅封昭應大師所有後來顯應事蹟頗多、不敢盡述、今略其近來靈跡顯著、隆興二年二月初四日、南安縣崇仁鄉焦坑保張庭幹兩眼失明、其父詣岩清水點洗、未及月餘遂獲光明、如故、乾道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南安縣由風里雙坑等保勸首林贈等一百餘人、詣延燒香、祈禱投疏、俾鄉閭日今瘟疫流行、人民遭災、求請大師香火、前去鎮靜鄉閭、及請法水救治至三月二十三日、林贈等二百餘人送大師回岩修設冥陽、荷蒙感應、------勅旨後批送部堪當申尚書省、尋行下太常寺勘當去後、今據本寺申檢准、建炎三年正月初六日、已降指揮節文神祠遇有靈應應即先賜額、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又檢准本寺條文諸道釋有靈應、合加號者、普加大師、先二字每加二字勘會、今來福建道轉運司保奏、到泉州安溪縣昭應大師乞加封號、又賜塔額、今當勘無塔額條法外、依上條件合增加二字、依作四字大師合行降勅、本部合勘當欲依太常寺勘當到事理施行、申聞事牒、奉勅宜賜 昭應慈濟大師牒至准 勅故牒 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三月 日牒 。 參知政事 黃洽押 參知政事 施師點押 右丞相 王淮押 右丞相曾押。
       第三次勅封牒文:宋嘉泰元年、敕封昭應廣慧慈濟大師。
       尚書省碟禮部狀、據太常寺申准、禮部符准慶元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勅節文禮部太常寺狀准、尚書劉子勘會、近日雨澤稍愆、見祈禱褚路轉運司保奏到、所部諸州軍、靈應顯赫有功、乞加封、有司姑以小節不員、致行下取會速有失褒崇意、在五六日奉疾速擬申施行、今其下項一福建轉運司保奏到福州南臺武濟廟、英護鎮閩王、協威廣惠嘉澤顯應、泉州府安溪縣昭應慈濟大師乞加封前項神祠、緣禮寺典籍不曾該載、雖非小節不員、自合行下逐轉運司、日下抄錄已封誥命保明供申又恐遲延取朝廷指揮、先與加封、一面行下各處保明明來照驗施行、伏候指揮六月二十九日奉聖旨依禮部太常寺所申寺官今檢准、建炎三年正月初六日勅杰文神祠、遇有靈跡、即乞賜額、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今欲擬翊忠嘉澤昭利顯應侯、並合命詞給告福建路泉州昭應慈濟大師、今欲擬昭應廣惠慈濟大師、合行降勅、伏乞省部備申朝廷指揮施行申部、本部所據太常寺申到事理在前、伏候指揮三月五日奉聖旨依禮部所申牒奉 勅宜賜 昭應廣慧慈濟大師牒至准 勅故牒 南宋嘉泰元年辛酉三月 日給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何押、右丞相押。
       第四次勅封牒文:宋嘉定三年、敕封昭應廣慧慈濟善利大師。
       尚書省碟禮部狀准都省批下福建路轉運司狀奏據泉州軍中、本州開禧三年九月後少愆雨澤、就寺觀神祠祈求未獲感應、至嘉定元年正月迎請在州諸佛諸廟神王就設壇祈禱、未有感應、按安溪縣申、本縣清水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祈雨霑足感應、本州迎請安於四月二十二日、方及州們、陰雨四起當晚降雨、至次日、農民耕種、委式感應、有惠及民、申乞保奏特加封號、本司勘會得見清水寺昭應大師係永春線麻章人、族姓陳名普足、惟以造橋鋪路為業、造大石橋成有數十所未嘗憚勞、建中靖國元年遷化、自後祈禱其應如響、紹興間本縣纍年兇旱祈雨隨禱隨應、縣官為立碑文該載父老姚添等、凭此陳乞封號、至紹興二十六年奏勅封昭應大師、續有祈感應尤著、耳加慈濟二字、自後復顯此如前、耳加封廣惠二字、凡參奉 勅封昭應廣惠慈濟大師、所有實惠、利及於民是節節次各載祀典、即非淫祠、即自三封之後香火靈應、所加日廣、惠利及民、緣本州自開禧三年冬不雨至嘉定元年春種不落土、本縣迎請就縣堂建壇為民祈雨、隨即霑足、農民播種、遂其靈跡、申州、凭所申請佛聖像、前去為民祈雨、方入州門陰雨四起安奉道場當晚雨降次日霑足、七邑之民俱得耕種續施、本年六月內蝗蟲為孽、飛則騰空蔽日、下則苗稼無生、父老劉輔等率眾恭迎聖像、行道祛禳不三日而蝗蟲滅除、秋成有望、委有功績、實惠及人、州司勘當保明指實、由司施行、本照調委鄰州興化軍左仙遊縣主簿韓淤體究、及再牒漳州差長泰縣尉何葆覆實、得委有前項祈禱靈驗、惠利及民、本司再行勘當、保明指實欲望聖慈特賜施行伏候---------聖旨、加封本寺照得昨本路轉運司、已依條差官詢究覆實、保奏了當、應得加封條法令堪當、欲從前項條法指揮、合增加二字作八字大師、今欲擬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合降勅伏乞省部備申朝廷取旨加封施行申部、本部據太常寺申到事裡備錄伏乞國列指揮行伏四月二十八日奉 聖旨依禮部勘當到事理施行、欽此牒奉 勅宜賜 昭應廣慧慈濟善利大師、牒至准 勅故牒 南宋嘉定三年庚午五月 日、參知政事婁 押、參知政事黃 押、知樞密院參知政事雷 押、題復右丞相 押。
       清水祖師在南宋時期先後四次受到朝廷勅封,牒文詳細記載了"請封"和下詔"敕封"的經過,以"為民祈雨、惠利於民"為奏請,朝廷差官詢究,實地查實再呈朝廷,按<封典>先後敕封。綜觀該期,福建地區信仰神明,如媽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廣澤尊王的敕封情形參照,在文獻中均無牒文資料,因此突顯清水祖師敕封牒文的可查歷史性。大家所熟悉的媽祖敕封,據«天妃顯聖錄»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封"護國明著天妃",清康熙十九年(1684)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8)加封為天后。保生大帝:宋高宗封大道真人,宋寧宗封忠顯侯,嘉定年間封英惠侯、靈護侯、正祐公,以至仁宗封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宋孝宗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朝封為"昭烈侯",漳洲地區人民尊為"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清雍正封"保安廣澤尊王",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封"威鎮忠應浮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以上四位福建一同受尊奉的神明,照敕封的年代也大致相同,但文獻記載上卻沒有明顯的敕封史料可查,另查其他神祇的的封號上,牒文的史料也缺,這是對清水祖師信仰上,史料記述很特殊的意義。在清水岩志略卷二記載:按牒之凡四次,加號至八字,宋邑人從政郎余克濟為鏤於版,明弘光間邑令東甄周宗壁撰山門碑記云,誥勅之文,出寇萊公手筆,當有所據。由該文獻記載,可知原敕封文件已無留存,但依文獻的記載,該牒封是有所憑據。
       (圖)福建安溪清水岩山門石刻敕封碑記
       本巖總幹事編撰。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