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最新消息 交通資訊 導覽地圖 連絡我們
三峽 祖師廟
三峽 清水祖師公
 
認識奉祀神祉
本嚴簡介
宗教藝術
社教公益
專題報導
文化導覽
最新消息
本巖年度行事曆
董監事會
活動相片集錦
交通資訊
導覽地圖
連絡我們
 

首頁 > 文化導覽
 
本巖設有華語專業導覽人員,竭誠免費為參訪者服務,須要導覽者請與櫃檯聯繫。
或電話連絡本巖總務組會為各位服務安排。
總務組分機號碼15,我們非常樂意為大家服務。
 
祖師廟 導覽 李楷瑞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文字導覽
       本文撰寫的目地,為使信眾及參訪本巖者,能事先了解歷史、廟體建築工藝,在到訪前能事先有所了解,祈願能對訪客有所助益,特由本巖導覽李楷瑞先生撰文,期能對參訪者到廟時更能事前藉由文字的說明,而蒞臨現場參觀時更能體驗廟宇之文化及工藝的內涵,而有所收穫。
       撰文者:李楷瑞先生。現職:三峽區秀川里里長、本巖職員、三峽宰樞廟主委、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廟宇歷史
       三峽區位於台北盆地的南端,全區山陵分佈,南高北低,三峽河、橫溪分別流入大漢溪形成河谷平原,這也就是三峽被稱為「三角湧」的由來。三峽原為泰雅族的補鹿場,在清朝中葉,漢人到此地來開墾與原住民爭地,形成複雜的合作與對立關係。漢人離鄉背井來到這裡,以泉州人的守護神清水祖師作為精神上的寄託及對故鄉的思念,遂而在此興建了祖師廟。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供奉之神乃是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的清水祖師,於清朝乾隆年間與墾民一起渡海來台,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由三角湧、石頭溪、二甲九、中庄、鶯歌石的泉州人倡議興建,在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建立於三角湧公館尾(今新北市三峽區秀川里)取名為「長福巖」,並以姓氏分為七股,依序排列為劉、大集姓、陳、林、中庄集姓、李、王,這就是祖師廟的祭祀組織。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當時祖師廟的廟產由代理街長李梅樹所代管,於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召開委員會議,由地方耆老陳炳俊,劉鉅篆、林丕顯等,提議重建祖師廟。民國三十六年元月八日組織管理委員會及重建委員會成立。於同月十五日,三峽鎮公所歸還財產管理權於祖師廟管理委員接管。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九日(農曆二月十七日)卯時,祖師廟重建工程破土,正式開啟此次重建,動工迄今已70餘年,尚未完工。其工程之浩大,所花費的心血精神皆難以計算。由此可見數十年來信徒對祖師爺的信仰堅定與匠師們的犧牲奉獻,實為後人所敬佩。
       清水祖師姓陳,法號普足,宋仁宗慶曆年間正月初六生於永春縣小姑鄉,自幼出家於大雲院,後獨自前往高泰山,修持戒律,後再往大靜山,拜明松和尚為師,其師告誡曰:「我佛最大功德,莫如行仁,是以捨棄萬緣,務必利物濟世為職志。」祖師自大靜山回高泰山後再遷往麻章,施醫濟藥普救貧病,凡受祖師醫診者無不奏效,麻章人士遂尊其為「麻章上人」,這就是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的由來。
       民間對清水祖師又稱「烏面祖師」的說法:相傳祖師爺初到清山巖修行時,有四個妖怪也來到此處,認為祖師爺修行之地是個神仙洞府,只要把祂驅離據為己有,就能修成正果,可是怎麼趕,祖師爺都趕不走,後來妖怪就用火攻,結果燒了七天七夜沒有燒死祖師爺,臉卻給燻黑了,所以稱為「烏面祖師」。
 
      建材之轉變
       台灣光復後重建祖師廟所用的石材乃以台北觀音山石為主,祖師廟前殿所用的材料即日治時期欲蓋三峽神社的石材。台灣光復後,原本欲採用福建省的青斗石,因民國三十八年兩岸斷絕,不能來往,所以才全用觀音山石,當時的祖師廟是以萬華龍山寺為主要參考對象,然而青斗石為石材之上等,而觀音山石次之。以主事者的處世態度,凡事皆用最優良之物,才能長保久存,但礙於世局,才用觀音山石,台北觀音山石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開採,約至民國七十年左右石材枯竭,再加上廟內石匠師傅凋零,祖師廟遂以銅柱替代石柱。民國七十七年,兩岸互相往來,由信徒林迺翁先生捐獻青斗石為柱,才又改銅柱回原設計的石柱,祖師廟內的柱全部完工時將有164根之多,現已完成者有130根,為全省寺廟之冠。其柱子內容亦包羅萬象,將於後介紹。中殿使用的花崗石是日治時期興建台灣神社(即台北市圓山飯店現址)用於烏居門的石材,在民國三十八年由祖師廟購回重新雕刻使用。
       木材部份,民國三十六年改建時用的是以原欲蓋三峽神社的材料為主,自民國三十八年起,由原本世居於三峽,後遷至台中豐原的詹有義所樂捐,而今所用的木材為東南亞一帶所進口。因近年來台灣推行水土保持法,再加上長久以來的採伐,能用於雕刻的檜木及樟木已為數不多。在祖師廟,凡頭頂上的雕刻皆為檜木與樟木,唯有在中殿的護欄是印尼進口的黑檀木,是硬度最高的木料。祖師廟所有的木結構及石材部份皆以卡榫的方式作結合,不以鐵釘及水泥作為連接劑,這就是幾千年來,傳統工藝高超的接合技術表現。
       祖師廟另有以銅為材料的作品,也就是在前殿的門神及壁面的銅塑與銅人。以銅為材料表現在寺廟內,實為祖師廟一大特色。以銅作畫,這個想法則來自當時在三峽派出所任職警官的盧寶麟。早期寺廟的牆壁皆以彩繪來表現,但寺廟的煙火容易將彩繪薰黑。有感於此,當時盧寶麟先生恰巧至台北中山堂,看到台灣早期留日雕刻家黃土水的銅塑作品,“水牛群圖”,回到三峽後向李梅樹提議何不以此類型表現。李梅樹採納建議將傳統的彩繪改為浮雕,請到當時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的學生前來製作。改彩繪為銅塑能保存更久,亦成為祖師廟另一大特色。
 
      祖師廟的格局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佔地約五百餘坪,方位為坐北朝南,三進九開間殿堂式廟宇,在閩南式的建築中是以大廟的方式呈現,即五門三殿式。廟的建築佈局,依興建順序為三川殿(前殿)、虎廳、龍廳、、正殿、太陽神殿、太陰神殿、鐘樓、鼓樓、左右廂房一二樓及後殿,共十部份。現除後殿未完成外,其餘皆已完工,待全部建築物完成之後將呈回字狀。
 
      祖 師 廟 各 部 導 覽
      (一)三 川 門
       三川殿為祖師廟最先重建的地方,此處大木結構由陳田設計,木雕由黃龜理承包,石雕由蔣銀墻設計及粗坯製作,蔣再木細部雕刻,此殿為四人共同表現之處。最能代表早期人們到寺廟的心態及所祈求的事項,皆在石雕、木雕表現無遺。門前有石刻龍柱一對,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屋簷下設置一種格子狀的交叉栱,稱為“網目”,左右二牆上刻旗子和球代表祈求,刻戟與磬代表吉慶。另在三川殿左右兩門上各有花瓶一對,花瓶的“瓶”與平安的“平”音相同,所以代平安之意。花瓶上插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即代表“四季平安”。其下方有士農工商浮雕,乃代表生財有道。亦有對社會祈許的雕刻,如太平有象。比喻太平盛世已有跡象出現。祖師廟也有很多創新的事物,如門前的石獅,是當時台灣石雕界公認最頂尖的師傅蔣銀墻打造粗坏,再由李梅樹指導鹿港來的張金玉完成細部雕刻。現在這對石獅已成為台灣各地寺廟雕刻獅子的範本,另外牆上石雕亦有取自三國演義的故事,例如三英戰呂布、周瑜打黃蓋、甘露寺(劉備過江娶孫尚香)等等。
       三川門前,有一木製匾額,刻著“長福巖”祖師廟因為敬拜的是清水祖師,所以叫祖師廟。但是祖師廟正確的稱呼叫作長福巖,就如北港的媽祖廟叫朝天宮,鹿港的媽祖廟叫天后宮一樣。另外在三川門外的牆上,大部份都有石雕。雕刻的技巧也分數種,匠師在此展現了他們精湛的手藝,例如門楣石使用著“剔地起突法”將主題雕成突起狀,又稱為浮雕:石窗使用透雕,牆上腰格使用“沈底磨花法”,而“減地平級法”就是將背景雕深使主題的圖案自然浮現出來,如大門的對聯即是此種技法。在三川門前即可看到以上幾種不同的雕刻技巧,不同趣味的石雕,傳統的石雕藝術在此展露無遺。
 
      (二)龍門廳
       五門,即俗稱的龍門廳,二邊牆上以銅為材質塑造著黃帝發明指南車及東漢的楊震說四知、天女散花、孔子問禮於老子及代表五行方位的龍壁,而門上立著二位門神,手捧著官帽及梅花鹿,取其意為加官進祿。而龍門廳的藻井呈八卦型,在每個轉角處皆有動物斗座,每隻動物脖子上都有活動的鍊子,不只如此,像小獅子腳下踏著一個球,球裡面還包了一個小球,也是活動的,注意看,可以看出裡面的小球還刻上了一條龍,作工非常細緻。另在其背上又有一位仙人木雕,在傳統建築裏稱為豎材,因藻井在轉彎處有接合縫,所以放置八塊豎材上雕八仙(即呂洞賓、何仙姑、張果老、李鐵拐、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漢鍾離),另外在四個角落再雕四隻蝙蝠,代表賜福,所以整個藻井取其意為“八仙賜福”。而龍門廳裏留有當代在木雕界享有盛名的林松、黃龜理、李煥美、李松林等人的作品,如林松的四隻飛鳳、黃龜理的封神榜、李煥美的獅子斗座、李松林的三國演義及眾多師傅的結晶。在龍門廳的石窗上方有塊木雕,我們可以看到有花瓶四支,分別插有春天的蘭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與冬天的梅花,象徵著「四季平安」。在花瓶下方可看到聚寶盆及錢鼠咬南瓜,這是代表著「財源活絡、生生不息」之意,從這些雕刻所象徵的內容皆可反映出台灣先民的思想與祈求。
       這些藝師們當時受廟方董監事會及重建委員李梅樹的委託,將畢生所學最精華的雕刻全在祖師廟內展現出來,我們現在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作品。
 
      (三)拜殿
       左轉入拜殿即可感覺到金壁輝煌、華麗無比,拜殿的藻井採用上圓下方的形狀,其意為天圓地方之說,即古時人們對天地的觀念;天為圓、地為方、在圓方之間又作八角型,即代表東西南北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在每個轉角處以豎材將其接合處掩飾住。八塊豎材上共刻有十六個人物,即古代的十二個時辰,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及風雷雨電四大天神,而這十六位神仙中有男女老少。以風雷雨電四神為例,古代人們認為,下雨前要將各地的烏雲聚集在一起,須派風童才能快速完成,到要降雨時,即改派雨伯,因為老人家心思比較細膩,才不會出差錯。如果由風童行降雨之事,因小孩性急躁,則易成水患,打雷時要由男子擔任,即雷公,如果由女子行之,則怕雷聲太小,冬眠的動物會多睡了一年。如果閃電是由男子來作的話,就怕閃電會閃個不停,故由女子任之,即電母。由此可知古代人們其實也頗具邏輯思想。藻井這種說法源於宋朝(營造法式)一書,“藻”代表著華麗,“井”代表著形狀,但近百年來台閩的大木師傅,皆稱為結網,因其形狀酷似蜘蛛結網,而現今一般的百姓通稱為天花板。在祖師廟裏,藻井有數十座之多,造型亦各有不同,為全台之冠。
       拜殿左右二面牆及門都是以銅塑造而成的,有岳飛殺敵,木蘭從軍,在傳統作法,如廟內供奉關公,在壁上即畫出關公殺敵的故事,若供奉媽祖,則繪製媽祖救人的事蹟,而祖師廟卻與傳統的作法不同,它以銅為材質,採用的故事是和祖師爺同年代的岳飛,與背景相似的木蘭,以浮雕造型呈現,突破了傳統彩繪易被煙火燻黑疑慮。
        門神是上古時代的神荼、鬱壘,及佛教的護法神四大天王(即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持國天王)代表著風調雨順。此種以銅塑來作為門版及牆面,是當時李梅樹擔任國立藝專(今國立藝術大學)雕塑科主任時,帶領學生前來製作的作品。由此亦見主事者結合了傳統匠師與學院派,共同來營造祖師廟。
 
      (四)日月神殿
        走廊的牆上是當代名家的畫作,如林玉山、郭雪湖、陳進、李梅樹、歐豪年、蘇峰男、黃光男等皆提供手稿於祖師廟,由石雕師傅篆刻於牆上,所以祖師廟不只是信仰的殿堂,也可以說是呈現近代美術史的展覽館。
        日月神殿內供奉著太陽神君及太陰娘娘。在台灣,供奉這二位神明的寺廟並不多,而祖師廟是在日治時期即供奉著這二位神明,在重建時也設計了太陽神殿與太陰神殿,現在放置於殿內的神像是以銅鑄造而成的。製作者為黃源龍,原為藝專之學生,在廟內工作時認識了來自鹿港的石匠施棧泉的女兒,二人結婚後住在三峽,現於台中成工作室亦在文化大學任教,也常回祖師廟。而在二殿神桌旁各有二座銅人,祂們就是佛教的護法神,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和持國天王、代表著風調雨順。三峽這數十年來無災無難,當地百姓認為就是因為祖師爺的保佑,和這四大金剛的護持,才能長保安寧。
        日月神殿之上有鐘樓與鼓樓,古時候,鐘鼓樓為報時之用,現在只有祭祀及迎賓時才鳴鐘擊鼓。祖師廟鐘鼓樓各花費了三年時間建造,完工時日本國石藏正次捐贈銅鐘,台灣順益貿易公司林迺翁捐贈皮鼓,鐘鼓樓啟用時,由文建會主委陳奇祿和祖師廟董事長陳天賜鳴鐘,三峽子弟陳漢業和陳峻德擊鼓。取其奇祿天賜,漢業峻德之意,其四人皆姓陳,以閩南語發“陳”即響亮之意。由此可見祖師廟不只在建築用心,在其它地方也絲毫不馬虎。
 
      (五)中殿
        登上階梯來到中殿,會感覺到中殿比前殿高出許多,這是為了要突顯出中殿為整座建築物最主要的地位所特別設計的。中殿呈現的是歇山重簷迴廊式,即俗稱的“太子殿”,設計者為陳己堂,他是清末傳統建築大師陳應彬的兒子。中殿的石材採用觀音石與花崗石,石柱上的題材為封神榜裏的三十六關將十八騎與金光聚仙陣,這二對石柱以雙條龍為主,稱之為“天地交泰”,在雙龍的背上刻著眾多神仙人物來作串場。仔細觀看,可看見每個人物皆栩栩如生地呈列在眼前。另有一對祖師廟的鎮廟之寶,名為“百鳥朝梅”,石柱以梅花樹為主,在樹上雕刻了百種鳥類。筆者幼時常聽李梅樹說:「梅花是國花,代表著我們的國家,而百隻鳥類,代表著各國友邦,其意為萬邦來朝,也表示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精深,各國友邦因仰慕中華文化而棲息於梅樹上。」百鳥朝梅柱的構想來自於李梅樹,而這對石柱的設計雕刻則是自泉州來台的蔣銀墻,他是當時祖師廟的正廟頭手師傅,因為一天在廟裏的薪資為一百五十台斤的白米,在刻完中殿這三對石柱的粗坏後,即轉往他處。後來,李梅樹將鹿港來的施天福由二手升為頭手,由施工福與徒弟劉信雄共同完成這二對石柱的細部雕刻。另外在中殿裏有四對花崗石柱,這四對石材原先是用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即現在台北的圓山大飯店),在民國三十四年美軍空襲時將其摧毀,後來台北市政府將石材拍賣,三峽祖師廟以當時台幣數千萬買回,石材運回祖師廟後重新以手工打造琢磨,現在柱子上刻有于右任、高拜石、賈景德、閻錫山這些書法家特地為祖師廟撰寫的對聯。
        中殿的神龕在台灣光復前只是簡單的木雕裝飾,而現今在中殿的神龕,是民國七十二年由順益貿易公司林迺翁及其家人共同捐資再由祖師廟內師傅製作而成的。神龕是樟木和檜木以卡榫的方式組合而成,龕前有木柱二對,刻著封神榜的故事,而神龕上又配置有十八羅漢。寺廟裏,主神在下,羅漢在上是不合乎於禮制,所以在十羅漢之中加入釋迦牟尼佛,成為十八羅漢朝佛祖,即合乎於禮。又在神龕上半部(即網目看架)之處裝有六十盞的燈座,代表著一甲子內的六十位太歲星君,而且每一位造型與長相各異。而中殿裏眾多的神像,通通都是清水祖師,但以玻璃框內的小神像年代最悠久,祂是早期泉州人從大陸移民來台時,由開墾的百姓帶來三峽供奉的,而後方穿著紅色袈裟的神像是民國七十七年信仰祖師爺的周義宗自大陸安溪祖師廟恭請回台,據說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祖師廟雖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因重建數次,所以現今廟內除了中殿裏的神像之外,已無早期之古物。廟雖重建,然而祖師爺卻是不變的,永遠保佑著三峽的子弟們。
        在中殿內牆的上半部有三十塊的木雕,都是用千年樟木雕刻而成,上面雕著虎、獅、象及麒麟、鳳凰、白鶴、鴛鴦,雕刻的都是代表的吉祥動物,雕刻者為蕭龍章及蕭平常二師徒,這三十塊木雕與祖師廟內其他木雕不同,因為它們沒有上金箔,而以原木的方式呈現,主要是以色彩對比來突顯其重要性,在木雕上擦上透明漆以防潮濕。木雕不上有顏色的漆,最能將圖案呈現出來,但因木頭易龜裂,所以在外部的的雕刻皆上金箔以作保護,中殿內部因太陽照射不到,故以原木方式呈現。
        中殿的藻井,和廟內其他的藻井不同,它以螺旋狀呈現,代表著很多種意思;如旋轉代表著輪迴與香火綿延不絕的大盤香,亦象徵庇蔭眾生的涼傘。藻井旋轉的方向為順時針方向,其意為天地之間一切萬物皆循正道而行,亦有勸人為善之意。而在藻井之內有一百零八盞燈座,代表著三十六天罡及七十二地煞。將一百零八盞燈座搭建成如意花紋狀的網目,取其意為“事事如意”。中殿內的石壁,有一部份空白,原本李梅樹請石雕師傅雕刻十八羅漢圖,但因畫稿無法取得,於是接受中殿設計者陳己堂的主張,設計者考量祖師廟內的空間並不大,如果每面牆都有雕刻就會顯得過於擁擠,所以他主張以國畫的構圖方式,利用留白來表達空間的延伸。但留白過多易顯空洞,所以使用西洋美學的色彩對比觀念來營造祖師廟的牆面。現今祖師廟中殿的牆面皆以花崗石為框,觀音山石為面,如同相框掛在牆上,這樣就不會感覺擁擠或單調,反而有清爽的感覺。
        另外在中殿內有四座以銅製作而成的神像,即祖師爺在世時的四位部將,稱為張、王、蘇、李四大將軍,祖師爺成道之後,其部屬亦一同於廟內受信徒們供奉參拜,所以這四位將軍腳下各踏一朵祥雲,代表著隨祖師爺一同升天。這四位將軍的表情與之前介紹的四大王有些許不同之處,他們的表情比較寫實,而四大天王因是傳說中的人物,所以表情比較誇張,有非常明顯的對比。
        在中殿外牆四個轉角處有四面牆頭牌,石雕師傅以浮雕的方式雕刻著唐明皇與楊貴妃同遊牡丹園、周敦頤賞蓮詠詩、陶淵明踏青採菊、林和靖種梅養鶴。這四面石雕不但引用了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在四面牆頭牌上方各置一座螺旋式的小藻井,而在藻井內配置有廿四節氣,代表四季正常運轉。由此可知千百年來百姓們對於天地間諸事,皆仰賴於信仰的神明。
        在中殿外牆後方另有石柱數對,每根柱子上各有蟠龍盤繞著。在柱子下半部搭配有魚、蝦、蟹等水族類;在上半部則配有麒麟、鳳鳯、白鶴及烏龜,此為古代四靈,也代表長壽之意。因為祖師廟於道光十三年曾因地震而倒塌,所以此次重建在中殿柱子上刻著四靈,就是希望祖師廟從此屹立不搖,永遠存在。
 
      (六)左右廂房
        左右廂房約於民國七十年左右開始興建,在一樓部份,所有建材及作法皆與前殿及中殿相同,但是二樓的建材及作法則略有不同。例如二樓走廊上的柱子是以銅鑄造成,這種作法在一般寺廟裏比較罕見的。當時廟裏的主事者因師傅老成凋謝及石材取得不易,故以銅柱代替原先設計中的石柱,以因應材料短缺而衍生的困境。民國九十五年因銅柱銹蝕嚴重,董事會決定用和觀音山石色澤相近之灰京石替換。此處的木雕大都刻著隨唐演義與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供來訪者細觀賞。
      (七)銅柱
         在祖師廟原本有十四對(廿八根)空心銅柱,分別樹立在左右廂房二樓各有三對,另外八對分佈在中殿的四個過水亭,為李梅樹去世前所設計並且指導藝專學生製作,但製作完成後發現銅的材質較軟,不適合支撐,安裝前又用鋼筋水泥填滿銅柱內部,後來發現桐柱易生銅銹保存不易,所以將銅柱擦上金漆,現在過水亭已將銅柱更換為青斗石柱,而二樓銅柱也於民國九十五年八月間改換為灰京石柱。
 
      (八)虎門廳
        在虎廳的牆上,以銅為材料鑄造著田單復國的火牛陣、臥薪嘗膽的勾踐與北海牧羊的蘇武,這幾幅圖案都是當時的李梅樹參考漢朝梁武祠石刻所設計的,而在虎廳裏,代表五行方位的虎壁銅塑,則是主事者李梅樹以油畫的構圖方式來呈現,所以在此處可以看到二種不同方格的銅塑壁畫。
        在虎廳左邊石窗上的構樑,雕有竹子的書筒,其內裝有書卷,這代表讀書之人應守著古人所說的「志節」,而旁邊的鸚鵡則代表著「聰明」。鳳梨取其諧音表示「興旺」,葡萄取其形體代表「綿延」。可以看出人民祈求傳承的願望。
        虎門外有丁治磬的書法及台灣早期唯一的女畫家陳進畫作,以及泉州石雕師傅蔣銀墻、蔣再木、張木成、施天福合力所設計及雕刻的八仙。縱貫這數十年來,祖師廟所有雕刻,皆由這些傳統師傅們以奉獻及不藏私的心,用盡了血汗,共同營造了這座美輪美奐的祖師廟,所以才有現在聞名於全世界的「東方藝術殿堂」。
 
      (九)屋頂裝飾
        在祖師廟屋頂上的裝飾,以交趾陶及剪黏作法互相穿插,交趾陶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藝術品,而祖師廟的交趾陶作品是文建會評定為民俗藝師的林再興先生所製作,而剪黏用的材料皆以當時社會上用的玻璃碎片為主,製作者為石連池與林瑞芳。在祖師廟裏用得最多的玻璃碎片為明星花露水、黑松汽水、公賣局的琥珀色玻璃瓶和三峽婦女所用的化妝瓶或有顏色的燈泡,經過師傅的巧手而拼湊出這些活露活現的圖案,這種作法現在已很少見,也可看出當時三峽人已頗具環保概念。
祖師廟 導覽 李楷瑞
 
祖師廟 導覽 李楷瑞
 
祖師廟 導覽 黃君琪
 
祖師廟 導覽 黃春美
 
祖師廟 導覽 王麗雲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