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原相傳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文昌帝君與大魁星君、朱衣星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其源流自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漸普遍,在台灣地區的文昌信仰廣布,或因應考生應試祈願之需要,一般廟宇大部分都設有文昌殿。在中國民俗信仰中,文昌帝君大致區分為「自然神」與「人格神」奉祀。
「自然神」:係指「文昌」乃北斗七星中之一的文昌六星,亦稱文昌宮。六星皆各有名稱,且以世間官職來互映;分別是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
「人格神」:三峽祖師廟文昌殿門首楹聯即寫: 文燮流香師尊諸賢魁朱純衡帝、昌德禮謙智明寧待五聖夫子君。也就是把五文昌納入楹聯中。
文昌帝君的典故: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遵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業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為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 ,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她為雷澤龍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性張名業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業子即蜀人張育,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于張業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承相,並加以祭祀。並歷經數次朝廷勅封,於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勅封張業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張業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昌神。人神又分為兩種指稱,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關聖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呂洞賓) 、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爺)合稱為"五文昌"。三峽祖師廟文昌殿供奉的文昌帝君,也是以五文昌的態樣供奉。
(1).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據傳是近代的殉國將領張育,後被認為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南方文昌帝君信仰盛行。
(2).魁斗星君:道教信仰中,因為奎星「屈曲相鈞、似文字之書」,被認為是主宰文運之神,又稱「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凡參加考試者,無不尊敬,後人對魁星的塑像,右腳踩鰲頭(象徵中第),左腳踢起星斗,手握筆。我國自古以來即有日月星辰之崇拜,人間之事與天上星宿習習相關,「觀、能知天下事」、故而天際中的星辰皆各有所司各有所主。在古代中國人對凡司科甲主文事之星宿都稱之為「文昌」、又稱為「文星」。就民間信仰的文星來說,包括了「文昌六星 (文昌)、三台天星(三台)、文曲星(文曲)、天魁天鉞(魁鉞)、奎宿十六星(奎星)等。並將之合稱為五文昌。由於盛傳「魁星」主文運科甲登第之事,故而學子奉祀魁星尤為虔誠。
(3).朱衣星君:又稱「朱衣夫子」、「朱衣神君」等,相傳此神著紅衣 ,能細辨文章的優劣。宋代名儒歐陽修曾見朱衣神顯靈,感嘆「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他輔佑考生最是神奇,是一個沒有名和性的文昌神,«侯靖錄»:「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遺考試卷、座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始疑侍史、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語其事與同列、為之三歎、嘗有句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
(4).文衡帝君:又稱關聖帝君,亦即三國時代的猛將關羽,喜讀«左氏春秋»,由於他高尚的五常品格,仁、義、禮、智、信和忠義之氣。以其忠義參天,被士民敬為神,儒家尊之為「文衡」,明、清兩朝更將關帝聖君與孔子並列為聖,孔子為文聖、帝君為武聖。受到儒家學子的信奉。
(5).孚佑帝君:即呂洞賓真人,又稱純陽帝君,後修道飛昇,傳說呂真人時常護佑應考的人士,以黃梁夢點醒科舉的盧生,故向呂仙祈求之後,許多人會期待呂仙示夢於人。 三峽祖師廟每年於農曆二月初三,為來廟安奉文昌帝君的信眾,辦理安奉文昌法會科儀,並於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辦理謝文昌法會科儀,祈佑安奉信眾文運與考試順利,智慧增長。
太歲星君:
拜太歲,依據我國傳統習俗認為,在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掌權當年的凡間事務,而這位在那年當值的神明,就稱之為太歲,而太歲共有六十位,即所謂六時花甲年輪值。由於太歲大多是武將出身,故在道教的稱謂上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 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星,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祉。「安太歲」的歷史源遠流長,「太歲」一詞早在商朝已出現, 至於「安太歲」,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患了一場急病,吃藥不靈,惟有寄託神靈,向她的本命太歲祈福,果然不藥而癒,章宗為了報答神恩,遂下令建廟恭奉六十位太歲,而「安太歲」這個習俗,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太歲除了顯示流年大運外,也可影響個人運程,若個人的生肖與流年太歲有所不合,則謂之犯太歲,會對該年的運程有所影響,故習俗以安太歲來消災化解。
本巖總幹事編撰。